[行動面]
這週主題是"田野調查",而上禮拜的作業是在下課前討論的,
就同學們的題目,選五個來做分組討論.
我自己想的題目是"大學生的閱讀習慣改變:以師大學生為例(The changing of reading habit of college student-NTNU students as an example)"
[學習面]
*實地研究(田野調查)的基礎是在"自然主義",是在一個自然環境,
有意義的解讀:由事件人的意義,研究者嘗試去描述是件者而非研究者
*實地研究者要注意到:從對方的立場來考慮,注意文化內顯和外顯的面向
*研究者在進行時,要去除觀點,並要在圈內找到一個位置,讓圈內人接受,
*質化和量化不同的地方是,質化是現場蒐集到的資料,
觀察到的現象,如:見到某個人在生氣,臉脹紅.
質化沒有事先的架構,而之後再去
量化則是有事先的架構
質化研究觀察自然情境;量化研究觀察設計的/控制的現象
*選擇實地時,有三個因素:資料的豐富性,不熟悉程度,適合度
*民族誌
文化是依群有共同思想的人
民族誌對文化的假定:可觀察的表現於外的行為;不可觀察 但可詮釋的社會意義系統
*同理心:可以理解,或和他人感受相同
同情心:與同理心不同,進到情境中裡面卻無法出來
*質化研究的研究問題是開放的,沒有預設觀點的研究問題
*觀察 場域,發生什麼事
素描人發生的事情 節奏 研究者會有推論 然後會互相比較推論
*田野訪談和調查訪談不同:
區分在~結構的訪談
田野訪談:是研究者運用非結構性,沒有一定順序的深度訪談
*避免成為圈內人(native)
除了研究技巧外,還需要很多的人際技巧
並且不要完全揭露你的研究
[感受面]
上禮拜的作業,我想了好久,看了好久,也問其他同學,
但是我還是不知道怎麼動筆,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.
而今天的上課狀況,我覺得比前幾次好多了,小幅度的進步(這樣會不會很弱)
Foster老師的字有些我有聽懂了
只是還有長遠的目標要努力
禮拜四下午老師很熱心,在開小組討論時他也在一旁
雖然他要趕搭香港的飛機,還是很仔細的完成討論
我開心的事情是,他說的話比他在上課時說的話
我懂得更多了,應該是主題範圍縮小,
但我的罩門還是沒辦法跟老師對話,
只有一剛開始老師問說還有哪位同學還沒到?
我說了"Wilson"
之後,就..........
學術研究與寫作之性質
14 年前